招商中心
适用于联众药械圈小程序,可发布和管理招商产品,查看代理申请等。
药直聘
适用于药直聘小程序,可发布和管理招聘职位,查看简历申请等。

联众药械圈 - 会员中心

切换账号密码登陆

联众药械圈 - 会员中心

切换手机验证码登陆

联众药直聘 - 会员中心

切换账号密码登陆
曝!国采每年将开展两批,还有哪些瓶颈亟待突破?

时间:2020-09-24 11:57 │ 来源:新浪医药 │ 阅读:1176

此次重点谈话内容包括:加快推动集中带量采购成为主导模式。目前,药监部门已加快注射剂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进度,两家以上企业同时等待过评品种已达150个左右,从明年起,将逐步提高注射剂品种在国家集采中的比重。


大约7月下旬,当时业内曾流传集采部门座谈会内容,会议强调,按照采购金额排序,覆盖前80%的药品约500个(各地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数量),到2021年覆盖250个,2022年要全部覆盖。国家没有开展的,由各省组织开展。在品类覆盖上,化药、生物制剂、中成药都要纳入集采。具体包括覆盖采购金额前80%的品种。


近日,《人民日报》发文,期待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政策的不断完善,实现常态化开展,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带量采购的常态化开展已是板上钉钉。7月21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关于开展部分药品相关基础信息采集工作的通知》,按照采购金额排序,覆盖前80%的药品约500个,到2021年覆盖250个,2022年要全覆盖,国家没有开展的,由各省组织开展。目前三批带量采购覆盖的药品仅113种,距离500种药品尚有距离。


再过两个月,便是“4+7”实施的两周年,在这个时期,对带量采购进行再思考,意义深远。




01

究竟做不做一致性评价





几年前,医药行业流传着一句话,“不做一致性评价是等死,做一致性评价是找死”。这反映的是企业对做一致性评价的迷茫,企业想问,做了究竟能干什么?尽管在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中,明确同品种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的生产企业达到3家以上的,在药品集中采购等方面不再选用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可是实际上并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


直到2018年底,“4+7”带量采购横空出世,与一致性评价形成一套完美的“组合拳”,没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不能纳入带量采购,这才进一步推动了企业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热情。可是,随着带量采购步入深水区,制药企业面对一致性出现了第二次迷茫。


在“4+7”带量采购中,独家中标的模式确保了中标企业的销量,但是这引发了其它未中标企业的不满。当时企业的愤怒在于,“我们花了500万做一致性评价(一致性评价平均费用为500万),可市场份额都给中标企业了,一致性评价成本都收不回来。”在一片呼声下,带量采购的规则迅速调整,中标企业由一家变为了三家。这下,中标企业不乐意了。“即使中标了,平分的市场份额真的能保证“以量换价”的逻辑么?”


实际上,一致性评价实属冤枉,关键在于药品价格的惨烈厮杀,动辄70%~80%的价格下调,可否换来70%~80%的销量提升?天量的销量提升对于光脚的企业尚容易实现,对于穿鞋的恐怕实现起来较为困难。这里,穿鞋的优秀代表当属跨国药企们。当然,目前这些来华的留学生也学精了,来带量采购的考场看看风景,交个白卷,然后转头迅速钻入院外市场。




02

究竟参不参加带量采购





作为穿鞋的,跨国巨头对于带量采购向来态度消极。“4+7”中,施贵宝的福辛普利纳独家中标,但在随后河北省宣布跟进“4+7”带量采购时,施贵宝放弃跟标,理由是生产能力不足。当然,生产能力不足仅是托辞,正如马克思说过,资本如果有百倍的利润,他便会铤而走险。对于施贵宝而言,利润低下是关键因素。


在第三批带量采购中,外企则更加直接,干脆给出“自杀式”报价。就乙肝药拉米夫定片而言,石家庄迪康龙泽报价11.94元/盒,GSK报价904.2元/盒。奥氮平口腔崩解片5mg,最高有效价9.25元,礼来报价129元。可以说,在这次带量采购中,外企一脚踢开了带量采购这一“价格绞肉机”,外企摊牌了,就是不玩了。


未来,外企的动向如何,国家又会出台什么样的政策回应外企的不配合,十分值得关注。




03

究竟能不能更好地落地





带量采购的落地一直是个大问题。带量采购的设计初衷是随着一致性评价的落地,仿制药与原研药质量和疗效实现一致,伴随着药品价格的下降,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地节约医疗费用,即通过降低药品价格破除“看病贵”的顽疾。


因此,在带量采购的落地中,计划的落地路径是: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前提)——药品进入集采——药品价格下降——患者购买药品——患者享受实惠——患者进一步购买集采品种。从理论上分析,该链条是一个良性循环,患者养成自发购买集采品种的习惯后,推动中标产品销量,激发药企开展一致性评价的热情,更多优质、低廉的国产仿制药涌入市场。


可实际上,这一链条落地的难度很高。一方面,一致性评价并未深入人心。有记者报道,由于一致性评价宣传的不到位,许多老百姓并不了解一致性评价,部分医务人员也始终坚信“仿制药不如原研药”。另一方面,药品价格下降的吸引力有限。尽管价格降幅显著,例如“4+7”25个药品平均降幅52%,最大降幅96%;第三批带量采购55个品种平均降幅53%,但是,由于带量采购的产品以普药居多,本身价格不高,即使降幅超过50%,对患者冲击力并不大。以20mg阿托伐他汀钙片为例,4+7中标的北京嘉林阿乐降价83%,降价后每片0.94元,与降价前5.52元/片相比,降价4.58元。以一盒7片计算,每盒降价32元。但对于患者而言,几十元价格的节约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影响(这还没考虑医保因素,报销后节约的更少)。而20mg立普妥每片3.53元,虽然价格接近阿乐的四倍,但由于药品支出并不高,仍有一批患者坚持原研药品。


因此,原寄希望患者消化的量实际转移到医院和医生的头上,最终落地的路径为: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前提)——药品进入集采——药品价格下降——约定的量分配到各省医保局头上——各省医保局分配到各地医院的头上——各地医院分配到医生的头上——医生处方“消化掉”集采任务。带量采购的“量”实际上转变成为了医生的任务指标,如果不按指标完成,则绩效会受到影响。


行业内有个段子,以前到了年底,医生便不愿意再处方较为昂贵的药品,因为担心超出药占比。现在到了年底,医生便不愿意再处方一批较为便宜的药品了,因为带量采购的指标终于完成了。


带量采购实施两年来,给医药行业带来了深远的变化。从三医联动的角度,带量采购实际上是医药、医疗和医保间的一次深度博弈,最直接的受益方是医保,医保控费现象明显。但医药和医疗在其中作为弱势的配合方,却如同哑巴吃黄连一般。作为医药人,我们理解改革伴随着阵痛,但也衷心希望通过政策的完善,尽快理顺带量采购中不完善的机制,在医药、医疗和医保中寻觅一个平衡,充分调动药品供需双方的积极性,可持续地推动带量采购常态化发展。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