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中心
适用于联众药械圈小程序,可发布和管理招商产品,查看代理申请等。
药直聘
适用于药直聘小程序,可发布和管理招聘职位,查看简历申请等。

联众药械圈 - 会员中心

切换账号密码登陆

联众药械圈 - 会员中心

切换手机验证码登陆

联众药直聘 - 会员中心

切换账号密码登陆
基药目录调整的背后

时间:2020-07-15 08:54 │ 来源: 医药云端工作室 │ 阅读:1785

关于基药目录的最新会议刷屏了!


流出的会议内容传递了几点重要信息:一是正在讨论修订《基药管理办法》;二是《办法》出台后才会据此调整目录,按时间进度,今年估计不会启动基药调整了;三是目录调整周期不变(3年),但会每年动态小调整。

至于说1+X模式是否提及未来怎样,将长处方政策相结合、开展循证医学研究,属于应用层面,《办法》不出台,这些建议都是空的。

信息固然要重视,但对基药的认识似乎更为重要。医药云端工作室从2013年就写过大量基药的文章,基调从始至终一以贯之,也就是“基药可能没你想象的那么重要”,但去年开始形势有变。我们分头来议。

很多人都在问,基药和医保目录到底有什么不同?

简单来说,医保药品目录是一个药品支付的目录,是从药品层面体现国家医保制度的一个缩影,减轻参保人的经济负担,体现国家的福利制度和社会关怀。医保目录侧重医保报销属性,进入目录的药品可以从医保基金中支付,未进入的不得支付。

而基于目录则是一个偏重用药指导的目录,是国家引导临床用药的方式,目录用药突出临床常见病用药的基础性,是基本的药物。基药目录侧重用药属性,进入目录的药品国家鼓励优先采购和使用,并通过各项措施来促进使用,比如1+X模式,以及各级医院配备基药的986要求(一级/二级/三级医疗机构基药配备数量占比分别不低于90%/80%/60%)。而非基药医保品种则没有这个“待遇”。

当然,两者也有交集,除了极少数的药品外,基药目录几乎就是一个微缩版的医保药品目录,2019年版医保药品目录收录2709个品种,而2018年版基药目录则是685个药品(因此俗称685基药目录)。未进入医保目录的品种从685基药目录公布之初的11个,到2019年医保调整后还剩余3个。

此外,两个目录的共同点是收录的药品一般要有治疗价值、价格合理、安全可靠,即满足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而基药还有一重隐形政策,那就是解决非医保药品的医保问题,政策发文、总理讲话,这是一条医保准入的路径,因此,没有从医保局渠道进入目录的品种,理论上存在通过基药目录进医保目录的可能。

因此,从政策层面看,基药既有医保支付属性,又有用药指导属性,几乎可以说是属于“国家促销”的品种,天然带有很强的“政策势能”——兼具进院、使用和报销三重政策加持。放眼望去,历数各类药物的政策,也只有国谈、带量采购那么区区100多个品种有此待遇,而基药的数量是685个!基药应该爆发才对。

然而,从基药的优势和预期对照来看,恐怕基药的市场表现实在难以令人满意。

2009年新医改启动后随即制定了基药制度,并推出了307目录,一大批药品借助基药的东风在市场上开展以全新的“政策品种”之势蓄势待发,当年某家药企拿出一款刚进目录的“大品种”出来招商,起价就是保证金1亿,不过,后来市场并未达到厂方的预期。

之后是2012版基药目录(520基药),在2009年的基础上,当年各省均制定了基药配备和使用的规定,特别是对基层医疗机构,要求“100%配备”,这些配备政策无疑刺激了市场,各路基药厂家顿时又点燃了希望,招商和代理两头火爆,然而,现实再一次陷入了两头热但用药冷的状况。很多基药大医院不愿用,小医院不够用,限制基层医疗机构只能使用基药更是造成了用药的阻碍。最终,基药520同样一地鸡毛。

政策提升了基药的状况了吗?

而今,基药制度再次起航,与前两版相比,时代变了,三医联动、机构调整、供给侧改革,医保支付改革、以及合理用药等政策又将基药推向了舆论关注的前线。基药1+X模式及986配备要求,显然是在前两次改革基础上的再次强化。

不过,简单制定考核指标就能实现基药的普遍使用吗?我们通过2018年三级医院考核结果来看看基药实际使用的情况,或许可以管中窥豹。

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发出的考核通报中,关于基药的使用情况,通报中提到:
点评处方占处方总数的比例、病房(区)医嘱单(处方)点评率、基本药物采购品种数和占比逐年提升,门诊患者基本药物处方占比达到52.25%(该指标是指基本药物的处方占总处方的比例),住院患者基本药物使用率达到95.38%(该指标是指患者住院期间用药中含有基本药物的人数占总出院人数的比例),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标药品使用比例达到92.21%(医院使用的国家集中采购中标药品用量与同期同种药品用量之比)。

透过上述指标,尽管在通报中以一种成绩提升的方式展现,不过透过数据我们还是能够发现基药的配备使用显然不那么乐观。

比如,门诊基药处方占比这个指标,指的是有基药的处方占总处方的比例,也就是说,某张处方中只要开了基药,不管数量、金额都计入指标中,那么这个52.25%的数据仅仅能说明过半的处方中有基药,但不能反映更为重要的数量占比、金额占比。

住院基药使用率为95.38%,咋一看很高,但其实数据质量比前面那个更差,该指标指的是患者住院期间用药中含有基药的人数占总出院人数的比例,也就是说,某个患者在住院期间,不管是住院1天还是7天,只要某一天用过哪怕一个基药品种都计入该指标。

而同一份通告中披露的带量采购品种用药比例指标质量显然比前两个高得多,该指标指的是中选品种用量与同种药品的用量比例,而且数据也非常好,高达92.21%(这是2018年的数据,2019年的这一数据更是达到了183%的惊人高度),这也反映了基药在执行上远远不能与带量采购品种相比。

综合这两个指标,可见基药在三级医院的真实使用情况是不容乐观的。1+X模式及986的配备要求要实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从市场层面分析,目前685基药目录中有349个独家基药品规(含独家剂型、规格)其中西药134个,中成药215个,但真正能够做成大品种的(年销售超10亿)不超过20个,并且基本上都是未进入基药目录之前就已经有可观的销量,所以这部分大品种销量的多寡与是否是基药无关。而超过1亿元规模的,也就是50个以内。

而看着乌央乌央的独家品种目录,既有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独家基药?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感觉:不用走遍千山万水大量苦苦寻觅,基药独家品种一直都存在,但却为何一直都做不起来?恐怕是产品本身的原因超过了政策上的因素。

因此,从政策层面看,对于即将出台的基药管理办法,我们更看重如何保障实施、以及后期医疗机构的落实层面,政策再美好味道再香也要靠执行,否则,基药可能还将让业界的希望落空。

而更为重要的是,事实上产品才是真正的关键性因素,正如此前文章分析的那样,当前的政策,不论利好还是利空,都是产品现状的一种折射。想要在所谓的基药红利中抓住机会,恐怕需要产品自身过硬才行。


河南药品报名杨雪宇.jpg

评论区